搬到台北生活了也一段時間,前陣子才從一些非營利組織的粉絲團中認識了台北機廠,廠區建立於日據時代,是台鐵車輛改裝的基地,主要業務為電力機車、電聯車、柴電機車及客車車廂的保養與維修,所以也有人稱它為「火車醫院」。
可惜的是,才剛開始認識,台北機廠就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。隨著時代的進步,許多老建築、老房子、老文化摧毀在無情的挖土機下,而台北機廠,因為位於台北市商業區中心,居高不下的房價,寸金寸土的盆地,而最終也即將難逃拆除的危機。
只好趁著拆除前的最後開放時間,來這裡看看證鐵道與工業發展的歷史與縮影。
巨大的廠區,勾勒著從前成千個員工在這工作的畫面,著實壯觀,據說盛況時期曾有 2000 多民員工在這裡工作。
柴電工場
柴電工場主要負責進廠維修的柴電車的拆卸、維修、組裝。
特別的是,在「靚.北廠──103年臺北鐵道文化節」的活動下,將柴電工場的廠區設計成「極光邊境」大型機械光影作品,雖然這個裝置藝術具有爭議,但對於藝術創作這一塊我個人蠻喜歡的。
藝術家 陳淑強 與 吳季璁 運用台北機廠場內珍貴素材去創作,呈現鐵道與城市在歷史上的變化。透過光源與軌道車緩緩移動,藉由場內機具設備的推疊以及建築空間特色,投影出台北機廠與整個社會的歷史軌跡。
▼ 從一開始的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,土地的廣闊,展現出樸實的風格韻味
▼ 慢慢進入重化工業時代,鋼鐵、石油化學與造船等工業,此時台灣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要發展
▼ 到最後高樓大廈的出現。到處聳立的高樓,說明了社會的進步也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屏障。
「極光邊境」光影裝置作品中,在流動的光影映射下,呈現出另一種鐵路風情的視覺景象,鐵路運載著我們從一端移動到另一端,寫下每個階段的故事,站在昏暗的展場中,腦中不斷翻轉著記憶,出柴電工場後,這個大型視覺震撼依然久久在心中無法忘記。
柴電工場外散落在四周,被遺忘的器具上沾滿厚重的油漬,彷彿也有一段老故事。
組立工場
這是台北機廠最重要的精髓,大跨距的鋼筋桁架、鉚接鋼構建築空間,為了高空天車吊掛作業而將場內做挑高設計,兩旁日式大面積窗框,讓白天陽光自然照射, 是經典的工廠建築,也是現代的綠建築。
這裏有藝術家 吳燦政 多年致力執行的臺灣聲音地圖計劃,而鐵路聲音便是見證社會發展重要的聲音記錄對象,戴起耳機,鐵路便當的叫賣聲,鐵路平交道急促的警示聲⋯,
空蕩蕩的空間懸吊式掛起 30 幅當年廠區維修運作的大型影像輸出,維修設備、器具分散在組立工場的個角落,看著走著,卻有種⋯有個空殼卻少靈魂的感覺。
客車工廠
這裏放置著許多報廢的車廂,上網 google 後才知道,這原來是第一代自強號 EMU100,當年有「英國貴婦」之稱,背後與松山菸廠的新大樓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員工澡堂
最後來到員工澡堂,員工澡堂於民國 35 年建造完成,是場區內第一個被指定為台北市古蹟的建築。
這裏讓員工們在洗去整天一身的煤灰油漬,也洗出濃厚的感情,隨著遷廠,營運 70 幾年的員工澡堂也跟著走路歷史。
建築風格簡約、擺脫傳統束縛,薄殼筒形結構屋頂,老虎窗的設計,並運用簡單並重複的結構特色,吸引了許多影視單位到這裡來取景,例如曾經是藝人周杰倫電影『 天台 』拍攝地點之一,也是前陣子法國導演盧貝松來台拍『 露西 』的電影場景之一。
這裏陳列了取多老技工的人生老故事,台北機廠,幾乎都是他們的一輩子,有人在員工澡堂裡學會了游泳,有人在這裡娶妻生子、有人在這裡度過了一生。
許多機場老前輩的故事,有人放棄念已經錄取的前幾志願學校,在經濟的考量下,被迫或自願的考進台北機廠技工養成所,因為那時候技工養成所的錄取率很低,所以能考進的都是學歷不錯的學子。
雖然在台北機廠工作不僅是鐵飯碗之外,還可以學到一技之長,但這些年輕學子又不甘心這樣放棄所學,只好每天下班後躲在澡堂或廁所偷背單字苦讀書,期盼能再創自己人生的另一條路。
鍋爐轟轟的運作、原動室的蒸汽錘,利用剩下的蒸氣配送到員工澡堂來加熱浴池,做最後的廢熱利用。
澡堂瀰漫著熱騰騰的水蒸氣、飄蕩著肥皂味,這些將永遠存在老台鐵人的記憶中。
兩邊日式鐵窗和屋頂的老虎窗,都具有通風採光的功能,簡約設計,幾何圖形,是戰後工業化建築常見的形式。
水龍頭的木模是台北機廠員工自己設計、自己製造。
台北機廠珍貴的不只是硬體設備,老員工的智慧更令人讚嘆。
話說在參觀台北機廠時對於廠區內到處都有的模型假人覺得莫名,好像沒有存在的必要⋯⋯包含員工澡堂這兩個假泡澡的假員工⋯。
台北機廠保留了台灣工業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,是鐵路發展的歷史與縮影。
而北場內的多生態,更豐富的猶如一個大花園,尤其許多大樹幾乎都超過 50 歲以上的樹齡。
旅行時我們會為了羅馬競技場,埃及金字塔等歷史而實地走訪當地,去了解他的歷史,它的現狀,存在的價值。同樣的,鐵道文化是台灣重要的文化特色,也是台灣獨有的文化資產,如果拆除是為了商場,是為了豪宅...
歷史的價值無法用金錢去衡量,與其羨慕著別的國家擁有的歷史與文化,不如好好保護自己現有的文化資產。
我不是鐵道迷,但希望在現市政府的努力下,台北機廠能全區保留,留下台灣珍貴且獨有的鐵道文化資產。